雨季来临,时常会出现暴雨、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,内涝、洪水等情况时有发生,极端天气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一些安全隐患,甚至还会危及生命。面对极端天气,如何防范?遇到极端天气该怎么做?
如果发生暴雨天气应如何逃生?这些汛期安全知识,请您了解!
步行篇
强降雨通常会伴有强对流天气,时常会有大风、雷电。为避免雷击和高空坠物,步行或骑行出行,需要注意以下事项:
1.不要接打电话、不要在紧靠供电线路的树木或大型广告牌下停留或避雨、不要靠近架空供电线路和变压器、不要接触电线附近树木。
2.行走时尽量绕开积水,如果必须要蹚水,先仔细观察是否有电线掉入水中,如果电线掉在离自己很近的地方或在蹚水时感受到发麻等触电症状,别慌,也别立刻跑开,单脚跳或者并腿一起跳离开现场,防止形成跨步电压造成实际的触电伤害。
3.避开旋涡喷泉,避免掉入井中。若下水道井盖打开,大量地表水会形成旋涡;若下水道水来不及排走,会在地表形成小喷泉。出行要避开这些旋涡和喷泉。
4.结伴同行,用工具探路。如果有两人出行,可一人在前探路,另一人双手抓紧前者裤腰部位,前脚虚、后脚实地跟着前进,如果条件允许,可找来木棍或长柄伞等直立插入水中探路。
5.远离高层建筑,避免砸伤。远离大树、施工现场、大型广告牌、灯箱等。
公共交通篇
1.尽快离开公共交通设施。暴雨之下,公共交通设施也存在危险,无论是公交车、地铁、出租车,乃至高铁等都可能中断,在地下停运的地铁、在低洼地带的公交车,都非常危险,离开交通工具,找到安全位置。
2.如果离开交通工具,最好保持集体行动。全车人一起撤离,最好彼此手拉手,确保无人掉队。
3.在暴雨下,积极寻找安全位置的时候,不要急着去打电话、发朋友圈、自拍、玩手机等,雨水可能会损坏手机、太早消耗掉存电,后果可能很严重。
4.找到高地,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,再去使用电话和外界联系。
行车篇
1.保证行驶视野。雨刷器 开空调可除雾,如遇光线不足时需及时打开近光灯、防雾灯。
2.路遇积水慢行驶。路面积水不超过多半个车轮(极限30-40cm),车辆一般可以正常通过。必须涉水行车时,要低速慢行,保持车距,尽量避免超车和并线。拐弯时,缓踩刹车,需要停车时,提前点刹,警惕那些为绕开水坑突然并线的司机。发现异常及时停车,清楚自家车型涉水深度。
3.避开积水路段。不要强行驶入立交桥底层、下沉式隧道、不熟悉的路段。低挡 低速稳住油门往前开,随时留意积水深度,轻易不要涉水。
4.远离一切带电设备,避免触电。若发现车轮打滑或下陷,不要猛踩油门。应在发动机不熄火的情况下,在他人协助下驶出水区。
5.涉水熄火快撤离。车辆在水中熄火时,不要二次启动(会导致发动机进水造成损坏甚至报废,即便购买了涉水险,保险公司也会不予理赔),应在水位还未完全涨上来前快速撤离危险区。千万不要在车内等待救援,以免水位过高时,电动门窗自动锁定,危及人身安全。
●车辆落水,自救方法●
1.车辆一旦进水,几分钟就会被填满,这时打电话求救是来不及的,要抓紧时间逃生。
2.如果车门打不开,同时水快速涌进车内,别慌,先保存体力,等到车内水足够多了,车门内外压力相同时,开车门逃生。
3.如果积水即将淹没车辆,车窗、车门又无法打开,不要犹豫,立刻用安全锤或头枕击打车窗的四个角,破窗逃离。使用头枕破窗需要比较大的力气,女生可能做不到,也可通过后备厢紧急装置逃生。
暴雨预警信号分四级,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
暴雨蓝色预警信号
标准:12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,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。
防御指南:1.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暴雨准备工作;2.学校、幼儿园采取适当措施,保证学生和幼儿安全;3.驾驶人员应当注意道路积水和交通阻塞,确保安全;4.检查城市、农田、鱼塘排水系统,做好排涝准备。
暴雨黄色预警信号
标准:6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,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。
防御指南:1.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暴雨工作;2.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路况在强降雨路段采取交通管制措施,在积水路段实行交通引导;3.切断低洼地带有危险的室外电源,暂停在空旷地方的户外作业,转移危险地带人员和危房居民到安全场所避雨;4.检查城市、农田、鱼塘排水系统,采取必要的排涝措施。
暴雨橙色预警信号
标准: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,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。
防御指南:1.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暴雨应急工作;2.切断有危险的室外电源,暂停户外作业;3.处于危险地带的单位应当停课、停业,采取专门措施保护已到校学生、幼儿和其他上班人员的安全;4.做好城市、农田的排涝,注意防范可能引发的山洪、滑坡、泥石流等灾害。
暴雨红色预警信号
标准: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100毫米以上,或者已达10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。
防御指南:1.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暴雨应急和抢险工作;2.停止集会、停课、停业(除特殊行业外);3.做好山洪、滑坡、泥石流等灾害的防御和抢险工作。
(综合人民日报、应急管理部、中国气象科普网、中国气象报社、中国天气)
相关阅读: